Project Description
IGBT FZ和CZ 芯片材料优缺点比较 (晶圆材料简介)
Comparison between IGBT FZ and CZ wafer materials
IGBT硅晶圆材料种类
主流有两种,一种是直拉法(CZochralski,CZ法),一种是区熔法(Float-Zone,FZ)。
直拉法(CZ):是用波兰科学家切克劳斯基(J·Czochralski)名字命名。1918年,Czochralski发表了用直拉法从熔体中生长单晶的论文,但并没有拉单晶,而是在实验室从熔融金属中拉制细灯丝。即便如此,CZ法还是奠定了硅晶体生长的理论基础。直到几十年后,戈登.K.蒂尔才真正让CZ法用于半导体晶体的拉制上,拉制的是锗单晶——把一个锗「晶籽」悬浮在熔融锗的坩埚中,慢慢地「拉出来」,最终形成一个又长又窄的锗单晶体。当前流行的CZ法拉制硅单晶棒的原理类似:将高纯度多晶硅在坩埚中融化,用一块单晶硅「籽晶」,悬浮在坩埚之上,一端插入熔体直到融化,缓慢旋转并向上提拉,一边拉一边冷凝形成单晶硅棒。
区熔法(FZ):则是另外一种拉硅棒的方法,与直拉法在坩埚中融化多晶硅不同,区熔法是一边拉一边融化多晶硅棒,籽晶处在多晶硅棒的下方。自下而上,将一根多晶硅棒,变成单晶硅棒。


生长硅单晶的二种生长方式的对比

氧化镓,一个比碳化硅、氮化镓有更广前景
碳化硅有较好的介电击穿电场、热传导率、Band Gap (eV)等特性,是目前电动车热门材料。
从硅制程移转到碳化硅会需要新舔SiC蚀刻制程,热共铝离子植入机。平面IGBT如需耐高压需要增加芯片面积,导致更高成本,为降低成本,需要改平面IGBT成纵向IGBT(Trench SiC IGBT)。目前有IGBT Si trench制程经验,有助于完善IGBT SiC trench组件的电性调整,未来Trench SiC制程是必不可少。
另氧化镓被看作一个比氮化镓拥有更广阔前景的技术

晶圆材料简单历史简介
锗Ge, Germanium:1950年代初期以前,锗是最普遍被使用的半导体材料,但因其能隙较小(仅0.66eV),使其操作温度只能达到90℃,锗的另一项缺点,是无法在表面提供一稳定的钝性氧化层。
硅Si, Silicon:不仅能隙较大(1.12eV),使得操作温度可以高达200℃,况且硅晶表面可以形成一稳定氧化层(SiO2),都让硅在半导体的应用优于锗,因为氧化层可以被用在基本的集成电路架构中。
砷化镓GaAs:被发现有比硅具有更高的电子移动率(electron mobility),且有直接能隙(direct bandgap),所以一度被寄与高度期待,可惜因高质量及大尺寸GaAs不易生产,因此仍无法撼动硅晶材料在半导体产业的地位。
2024/11/06 YW